福州西门子总代理商 福州西门子总代理商
《销售态度》:质量保证、诚信服务、及时到位!
《销售宗旨》: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服务说明》:现货配送至全国各地含税(16%)含运费!
《产品质量》:原装,全新原装!均可质保一年,假一罚十!
《产品优势》:专业销售 薄利多销 信誉好,口碑好,价格低,货期短,大量现货,服务周到!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宗旨,以诚为本,精益求精
![](http://item.yiqi.com/pic/ConPic/2/636753853928769818767.jpg)
凡在本公司购买的产品,保证全新,假一罚十,可签订正式销售合同,本公司主要经营S7-200,S7-300,S7-1200,S7-400 PLC模块,触摸屏,通讯电缆,编程电缆,DP接头,LOGO,模快.SMART模块,软启动器,伺服电机,变频器等产品,西门子保内全新原装产品‘质保一年。一年内因产品质量问题免费更换新产品;不收取任何费。
我公司对网上交易的客户流程如下几点:
一、产品报价
我们在收到客户给出型号、参数后,会在短时间内给您的型号、参数,进行报价,并配合客户工程师确认参数无误:是否可以安装,兼容等项目,确保万无一失。
二、结算付款
请按照我司提供的付款方式支付费用,并尽可能通知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将货品寄送给您。
三、产品运输
默认为快递方式运输(德邦),在发货后会委派专人协助跟踪,将货运单号给客户,以便客户及时查收,(说明:打包时会用气泡垫或者海绵之类的东西,把货物包裹好,以防损坏。)
四、保修服务
我们会根据西门子原厂保修标准执行,对所售的货品保修一年,以及在货品一周后,进行回,及时跟踪设备运行状态,以便我们更好的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http://item.yiqi.com/pic/ConPic/2/636752801132277536996.jpg)
![](http://item.yiqi.com/pic/ConPic/2/09-22-32-31-1080182.png)
西门子竭诚为您服务
产品品Pai:siemens/西门子 产品规格:全新原装
产品质量:质量保证 产品价格:价格优势
![](http://item.yiqi.com/pic/ConPic/2/10-16-32-42-1075032.jpg)
SIEMENS CPU模块系列技术参数
一、现场总线技术的兴起和市场动力
七十年代,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以及“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风险控制策略促成了基于微处理器芯片的集散控制系统开始进入市场,同时也将用于控制器之间和控制器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讯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引入了工业自动化领域。但此时由于各自动化厂商的控制系统自成一体,网络通讯只是其系统的内部功能之一,无需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微处理器芯片应用的不断渗透,“智能化”的传感器、开关、执行机构等工业现场控制器件不断涌现,但各厂商根据所生产的元器件的特点而开发的数据通讯协议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单个的元器件似乎充满了“智能”,但与控制系统集成时仍然只能沿用传统的电缆接线一对一接入I/O接口板,并不能真正体现其“智能化”的优点。因此要将这些众多不同厂商的“智能化”现场控制元器件集成为一个完全数字化的集散控制系统,公共开放的网络通讯协议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这一市场动力的推动下,各控制系统(包括PLC和DCS)的生产厂商基于其原先内部专用的网络通讯技术纷纷提出了各种各样开放程度不同的现场总线通讯协议标准,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补充和完善。
二、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化的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仪表协会(ISA)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即已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提出现场总线技术标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0年颁布的国际标准IEC61158却是一份让所有自动化领域相关人员感到困惑和尴尬的标准,因为它包含八种互不兼容的总线协议。随着IT技术不断向工业领域渗透,以太网(Ethernet)作为新的现场总线技术让很多人充满了期望,但2003年第三版的lEC61158标准的颁布,在新版本中增加了三种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新协议,将总线协议的标准增加到十一种,同时还有更多的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新协议正积极努力加入到标准的协议集内。
三、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化进程的分析思考
分析用户的需求,我们大致可以将用户对现场总线的技术要求和期望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智能元器件与控制器(站)之间的互连互通,主要目的是替代传统的I/O电缆。其要求是能传送传统的I/O数据,并附加传送一些智能元件特有的告警和故障诊断信息。
2) 在传送以上实时监控数据的基础,用户进一步的要求是希望通过网络来进行集中的工程设计组态、程序动态修改下载以及元器件的远程诊断和校准等。
3) 在互连互通的基础上,用户希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重构”系统,如在元器件损坏更换、系统改扩建以及系统升级或部分升级等情况下,要求能够无障碍地接入第三方的元件或新技术条件下的升级产品。
从以上用户的需求上可以看出,用户是希望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利用网络数据通讯的手段实现各种智能元器件与控制器(站)之间的“互连”、“互通”、“互换”,但并没有要求说所有这些功的必须在一个“单一”的统一网络来实现。正如在Internet网络上用户希望实现电子邮件、文件下载、网络浏览、网上游戏等服务,但这并没有要求Internet网络必须是一个“单一”的“同构”网络。
从通讯协议的构筑模型上看,目前几乎所有的通讯协议一般来说都是参照OSI的七层模型,但绝大多数协议都是从物理层开始“自底向上”自成一体地构筑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协议栈,使得八种标准协议之间在任何层次上都很难“互连”、“互通”,更谈不上“互换”功能。事实上制定OSI分层模型的目的是让涵盖不同技术元素不同发展变化速度的通讯实体分为相互独立的层次,以使各层次既能够相互结合成为一个端对端完整的协议栈,又能够相互独立发展而不互相制约。比如在我们Z熟悉的Internet网络协议簇中,因特网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就是以TCP/IP协议栈为核心,对上可以服务众多不同的应用层协议(WWW、FTP、电子邮件等),向下则可在众多不同的局域网(Ethernet、FDDI等)、广域网(拨号网络、X.25等)平台上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场总线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出现目前困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当初一开始就将“单一的垂直一体化的同构网络”这一过于“理想”的期望设定为技术标准的目标,结果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适得其反,出现了“群雄纷争,互不兼容”的局面。
四、CIP协议架构的启发
CIP协议规范是叠加在ControlNet、DeviceNet和EtherNet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网络技术平台之上的“与网络硬件技术无关”的公共的“网络传输层、应用层、用户层”协议规范,也就是说它可以实现“异构网络”下的系统的“互连”、“互通”,直至“互换”功能。按照OSI七层通讯模型,CIP协议架构下的协议栈结构如。
由以上示意图可以看到,与其它现场总线技术通讯协议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有一个具有“网络传输层”功能的“CIP Messaging”协议规范。其中Z核心的部分就是将应用对象之间通讯关系抽象为“连接(Connection)”,并与之相应制定了应用对象的逻辑地址规范,从而使CIP协议可以不依赖于某一具体的网络硬件技术,而是用逻辑对象地址来定义“连接(Connection)”关系。
并将某一种具体的网络技术平台抽象为与网络接口相关的“物理链路对象(Link Object)”,这样使得CIP协议在不同的网络技术平台上具体实现时需要的接口就是与该网络平台相对应的“物理链路对象(Link Object)”,如“DeviceNet Link Object”、“ControlNet Link Object”和“Ethernet Link Object”等等,而其上层的协议都可不受影响并保持一致,这也就为在跨平台的“异构网络”条件下实现系统的“互连”、“互通”,直至“互换”功能奠定了基础。
工业现场的环境比普通环境都要恶劣,至少在震动,湿气,温度上都要比普通环境恶劣,工业以太网需要更多专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你正在安装或者使用一种工业以太网(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那么关于布线、信号质量、接地回路、交换机和通讯这五点内容必须要了解否则容易出现故障,更使维护成本上升。
1、布线问题
和所有网络一样,电缆的优劣直接影响工业以太网的优劣。而且除了高电磁干扰(EMI),工业环境中还经常有某种等级的温度、粉尘、湿度以及其他在家庭和办公环境中不常见的影响因素。
所以,如何选择电缆?在办公室内,商业等级的电缆,例如5类电缆,比较适合于10MB的网络,而5e类电缆适合于100MB网络。根据ANSI/TIA-1005标准所述,6类电缆或者更好的电缆可以用于工业环境中的主机或者设备连接。
6类电缆能够在100米的范围内实现1GB网络,55米范围内实现10GB网络。6e类电缆可以在100米范围内实现10GB网络。
相比于5类电缆和5e类电缆,6类电缆不易受串扰和外部EMI噪声影响。工业以太网电缆的设计能够抵御更加严酷的工业环境对电缆的物理侵蚀。在安装6类电缆时,确保RJ45接口和插座也能够达到6类等级。使用方法是,短距离布线时,使用预先做好的接插电缆,并在工厂内安装连接器。长距离布线时使用插座。
2、电缆、屏蔽、接地回路
一些应用场合需要做屏蔽,但是如果屏蔽电缆安装不当,那么会适得其反。
当超出保护套管时,屏蔽以太网电缆在EMI环境中的性能更好。良好的接地是使用屏蔽电缆的关键。一个接地参考点是关键中的关键。多个接地连接会形成接地回路,不同接地连接处电势的不同会在电缆中引入噪声。
接地回路会给你的网络带来巨大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在电缆的一端使用接地RJ45接口,另一端使用绝缘的RJ45接口以消除接地回路的可能性。
如果以太网电缆与电源电缆交叉布线,那么交叉角度颇有讲究。将并列的以太网电缆和电源电缆相隔至少8到12英寸,如果电压较高或者并列距离较长,那么这个间隔距离应该更大。如果以太网电缆在金属沟槽或者套管内走线,那么相邻的沟槽或者套管必须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电气连续性。
大体来讲,以太网电缆尽量远离能够产生EMI的设备,例如电机、电机控制设备、照明设备、带电导体等。在面板上,以太网电缆与连接器间隔至少2英寸。当电缆远离EMI干扰源时,遵循推荐的电缆弯曲半径。
3、交换机VS集线器
简单地说,工业以太网环境中不要使用集线器。集线器只不过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如果集线器被排除在外的话,剩下的选择就只有管理型交换机和非管理型交换机了。管理型的交换机更好,当然它的价格也比非管理型的交换机要贵。
网络上的每一台设备都有一个的标识符,就是我们所说的MAC地址,这是交换机比集线器具有更的识别能力的关键。
当交换机刚刚上电的时候,它Z初的表现和集线器没有区别,将所有的通讯内容都广播出去,但随着网络上的设备将信息在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传输,交换机开始监控通讯内容,识别出哪一个MAC地址与哪一个端口相关,然后在MAC地址表中做出标识。一旦交换机发现设备的MAC地址与某个特定的端口相连接,它就会监控指向那个MAC地址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仅仅发送给那个特定的地址。
工业以太网网络有三种通讯类型。点对点的单播通讯、一对多的组播通讯和一点到所有节点的广播通讯。
当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建立完成之后,管理型交换机和非管理型交换机对单播通讯和广播通讯的处理方式没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说,在100MB的带宽下,将广播频度控制在每秒钟100个广播。对于任何网络来说,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广播通讯。一个例子就是打印服务器会周期性地在网络上给出广播通知。
4、窥探:不仅仅是监听
管理型交换机和非管理型交换机的一个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待组播通讯的处理方式。组播通讯通常来自于搭载在工厂过程网络上的智能设备,采用面向连接的基于生产厂商/用户模型的技术。这种情况下的连接仅仅是网络上两个或者多个节点之间的关系。
要想能够接收组内信息,设备必须加入组播通讯小组,组内所有的成员都能够接收到数据。如果仅仅是向小组发送数据,那么你无需成为小组成员。在生产厂商/用户模型中,组播通讯的主要问题就是随着小组成员数量的增加,通讯信息呈指数地增长。此时,就需要使用管理型的交换机了。
管理型交换机能够打开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窥探功能。它是这样工作的,当IGMP窥探功能打开后,它会发出广播通讯以判断任何组播小组内的成员。使用这些信息,加上已经建好的MAC地址表,管理型交换机就能够将组播通讯仅仅发送给组播小组内的成员。非管理型的交换机对组播数据和广播数据的处理方式一样,都是将数据发送给每一个节点。
如果网络使用了生产厂商/用户技术或者使用了组播通讯,那么管理型交换机是物有所值的不二之选。
5、镜像端口、故障排查
考虑使用管理型交换机还有很多其他原因,这种等级的交换机通常都提供故障日志功能,能够控制每个端口的速度,具有冗余设置以及端口镜像功能。这些额外能力能够保证对网络行为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而且在故障排查的时候能起到非常宝贵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于网络上的某些节点,故障是无法避免的。
当网络性能出现问题时,首先就要检查交换机,虽然对于大多数网络性能问题来说,交换机很少是问题的核心。交换机是系统中Z可能发生问题的节点,它的工作速率通常是其他网络部件工作速率的10到50倍。
虽然总有一种很好的软件能够帮助你对网络故障问题进行排查,但是大多数这种软件仅仅能看到广播通讯和组播通讯。这实际上很合理,因为很多性能问题通常都源自不受限的组播通讯或者过多的广播通讯。如果你出于某种原因需要检查单播通讯,那么端口镜像是的途径。
如果网络上没有组播通讯的话,那么使用非管理型的交换机也没什么问题。在只搭载了很少设备的小型简单网络上,很多人使用非管理型的交换机。
有时候也可以将这两种类型的交换机结合使用,将一些远程设备搭载在非管理型的交换机上,统一向管理型的交换机反馈。
对于那些节点数量很多的网络,如果成本不是一个关键因素,那么还是选择管理型的交换机吧,事后想来这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