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与污染修复模拟设备/水文地质
一.实验目的
1.利用地下水污染模拟槽开展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监测、地下水修复等实验,进行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的数值模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下水污染与FZ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测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探讨地下污染物的迁移与修复、含水层非均质性对溶质迁移的影响、污染物的吸附、生物降解及自然衰减过程。
地下水系统与污染修复模拟设备/水文地质
二.技术指标
1.工作电压:单相交流220V±10% 50Hz;
2.装置外形尺寸:2800mm×1000mm×1350mm。
三.主要配置及参数
1.槽体
①为了保证地下水及污染物在槽中的迁移呈三维或准三维状态,槽体的长×宽×高=2300mm×800mm×800mm。
②模拟槽框架采用50mm×50mm 的不锈钢方管构建,起支撑作用;模拟槽侧板为12mm厚的有机玻璃板,起支撑和可视作用。
③槽头与槽身,槽尾与槽身间用带孔有机玻璃隔挡。
④在槽头和槽尾各有一个可垂直升降的进水箱、出水箱,控制模拟槽中地下水模拟液的流动和进出。
2.填充介质
①含水层:主要用河砂填筑,砂粒选中粗砂,渗透系数为25m/d,保证该区段地下水为潜水;
②隔水层:主要用粘土填筑,渗透系数为0.011 m/d,保证该区段地下水为承压水;此外,槽底铺设一定厚度的粘土层,起防渗作用;
③透镜体:主要用砾石构筑;
④地下水:自来水或地下水人工模拟液。
为了便于分析污染物在槽体中迁移所经历的水岩相互作用,对槽体中的河砂、粘土、砾石进行了岩矿和化学组成分析;对进入槽体的自来水或地下水人工模拟液进行化学组成的全分析。
3.辅助系统
①污染源发生系统
不同类型(惰性、活性、染色剂等)的污染物可通过如下三种方式进入模拟槽含水层中:一是通过不同深度的1号和2号监测孔投放,模拟点源情况;二是通过裸露的河砂区面状入渗,模拟面源情况;三是通过槽头的进水箱释放,模拟径流型污染情况。三种方式均可采用瞬时或连续方式释放污染物。
②监测系统
在模拟槽的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布设了8个不同深度的监测孔(PVC管)。
③污染修复系统
在槽尾设置了一个墙体,侧板为带有滤水孔的有机玻璃板,墙体中可填充铁粉、活性碳等。用其可模拟渗透性反应墙(PRB)技术。
4.可移动式槽钢支架(万向轮及禁锢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