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链霉素-抗真菌素溶液(三抗),100X
产品规格100ml
保存条件 保质期
-20℃ 12个月
青霉素-链霉素-抗真菌素溶液(三抗),100X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KJ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KJ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青霉素
中文别名:盘尼西林
英文名称:benzylpenicillin
英文别名:cilloral; pradupen; Ursopen; benzyl penicillin; cosmopen;
CAS号:61-33-6
分子式:C16H18N2O4S
分子量:334.39000
精确质量:334.09900
PSA:112.01000
LogP:1.18960
物化性质
密度:1.42g/cm3
沸点:663.3ºC at 760 mmHg
闪点:355ºC
折射率:1.655
储存条件:通风低温干燥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32041900
WGK Germany:2
危险类别码:R42/43
安全说明:S36/37
RTECS号:XH9700000
危险品标志:Xn [2]
研发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GXZL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3]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YZ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YJ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3]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 [4-5]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ZL。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ZL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LX。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