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1抗原,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抗原
结合特异性抗原:抗体与其他免疫球蛋白分子区别,就在于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导致生理或病理效应;在体外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可见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抗体是靠其分子上的特殊的结合部位与抗原结合的。激活补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借助暴露的补体结合点去激活补体系统、激发补体的溶菌、溶细胞等免疫作用。结合细胞: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可结合不同种的细胞,产生不同的疚,参与免疫应答。可通过胎盘及粘膜:免疫球蛋白G(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中,使胎儿形成自然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A(IgA)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是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具有抗原性:抗体分子是一种蛋白质,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能。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各具有不同的抗原性。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不耐热,60~70℃即被破坏。各种酶及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的物质,均能破坏抗体的作用。抗体可被中性盐类沉淀。在生产上常可用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清中沉淀出含有抗体的球蛋白,再经透析法将其纯化
ASK1抗原,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抗原
抗原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性的强弱与抗原分子的大小、化学成分、抗原决定簇的结构、抗原与被免疫动物亲缘关系的远近等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抗原的分子量愈大、化学组成愈复杂、立体结构愈完整以及与被免疫动物的亲缘关系愈远,则抗原性愈强。抗原的物理状态也对抗原性发生影响,例如蛋白质,聚合状态的比单体的抗原性强,一般球形分子的比纤维形分子的抗原性强。抗原加入佐剂改变物理状态后,抗原性也得到增强。例如,分子量高达10万的明胶由于缺乏苯环氨基酸,稳定性较差,在进入机体后容易被酶降解成低分子物质,如果加入少量酪氨酸(苯环氨基酸),就能增强其抗原性。
ATG4C抗原,自噬相关蛋白4C抗原
ATG4D抗原,自噬相关蛋白4D抗原
ATG9A抗原,自噬相关蛋白9A抗原
ATG9B抗原,自噬相关蛋白9B抗原
ATIC抗原,AICAR甲酰基转移酶抗原
ATK抗原,酪氨酸蛋白激酶BTK抗原
ATM抗原,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抗原
ATP citrate lyase抗原,三磷酸腺柠檬酸裂解酶抗原
ATP13A2抗原,帕金森病相关蛋白ATP13A2抗原
ATP1A1抗原,钠钾ATP酶蛋白a1抗原
ATP1抗原,血管紧张素激活蛋白1抗原
ATP2c1抗原,钙离子ATP酶通道蛋白抗原
ATP4B抗原,氢钾ATP酶通道蛋白抗原
ATP抗原,ATP抗原
ATP5B抗原,ATP合成酶β5抗原
ATP5E抗原,ATP5E蛋白抗原
ATP5G2抗原,ATP5G2蛋白抗原
ATP6IP2抗原,ATP酶H+转运溶酶体辅助蛋白2抗原
ATP6V0D2抗原,ATP6V0D2蛋白抗原
ATP6V1B2抗原,ATP6V1B2蛋白抗原
ATP6V1G2抗原,氢离子转运ATP合成酶6G抗原
ATP7A抗原,铜转运蛋白质α链抗原
ATP7B抗原,铜转运蛋白质β链抗原
ATPase Na+/ K+ beta 2抗原,钠钾ATP酶通道蛋白抗原
ATPIF1抗原,ATPIF1蛋白抗原
ATRNL1抗原,ATRNL1蛋白抗原
Attractin抗原,Attractin蛋白抗原
ATTY抗原,细胞酪氨酸转氨酶抗原
ATX2抗原,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蛋白抗原
ATXN10抗原,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0抗原
ATXN3L抗原,小脑脊髓共济失调蛋白3抗原
ATXN7L1抗原,共济失调蛋白7样1抗原
ATXN7L2抗原,共济失调蛋白7样2抗原
ATXN7L3B抗原,共济失调7样蛋白3B抗原
AU1 tag抗原,AU1 tag标签抗原
AU5 tag抗原,AU5 tag标签抗原
AUP1抗原,原始广泛存在蛋白1抗原
Aurora A+B+C抗原,有丝分裂激酶A/B/C抗原
Aurora A抗原,有丝分裂激酶A抗原
Aurora B抗原,有丝分裂激酶B抗原
Aurora C抗原,有丝分裂激酶B抗原
AUTS2抗原,孤独症易感基因2蛋白抗原(自闭症相关蛋白1)
AVEN抗原,细胞死亡调节蛋白抗原(凋亡、半胱胺酸蛋白酶激活YZ剂)
AVPR1A抗原,抗利尿激素1A抗原
AVPR1B抗原,抗利尿激素受体1B抗原
AVPR2抗原,精氨酸加压素受体2抗原
AVSD2抗原,富含半胱氨酸与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2抗原
AX2R抗原,膜粘连蛋白2受体抗原
Axin 2抗原,轴YZ蛋白2抗原
Axin1抗原,轴蛋白1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