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进口干烧发热管 热芯盒模具加热管 射芯机用电热管
电热管又名发热管、加热管,学名管状电加热器元件,是在金属管中放入卷线状的发热丝(电阻丝),并在其周围及空隙部分填入有良好耐热性、导热性和绝缘性的绝缘粉末(MgO),发热丝两端部具有引出棒或引出线接出。它具有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热效率高、安全可靠、安装简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各种硝石槽、水槽、油槽、酸碱槽、易熔金属熔化炉、空气加热炉、干燥炉、干燥箱、热压模等装置。
电热管是专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器元件,由于其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安装方便,无污染,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加热场合。
功能特点
体积小、功率大:加热器首要采用集束式管状电热元件。热呼应快、控温精度高,综合热效率高。加热温度高:加热器设计Z高任务温度可达850℃。介质出口温度平均,控温精度高。使用局限广、顺应性强:该加热器可合用于防爆或通俗场所,防爆品级可达dⅡB级和C级,耐压可达20MPa。寿命长、牢靠性高:该加热器采用非凡电热资料制造,设计外表功率负荷低,并采用多重维护,使电加热器平安性和寿命大大添加。可全主动化节制:依据要求经过加热器电路设计,可便利完成出口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主动节制,并可与机算机联网。节能结果明显,电能发生的热量几乎传给加热介质。
结构
金属管状电热管典型结构(Z大众化的结构)一般由5个部分组成:绝缘子、封口材料、引出棒、填充料、电热丝、金属护套管、接线端。
螺旋电热丝与引出棒位于金属护套管的ZY,它的制造工艺是将螺旋型电热丝穿入无缝钢管、铜管或者铝管内,其间隙处通过多管填充机均匀地填充既绝缘又导热的氧化介质,如结晶氧化镁粉(也可用氧化铝或洁净石英砂等)。然后用缩管机将管径缩细,使氧化物介质密实(密度达到3.3g/cm3以上),保证电热丝与空气隔绝,ZX位置不发生偏移而碰及管壁。这样。单位面积发热量就可增加十几倍。使用寿命也可以相应的提高至10年以上。与相同大热量的电热元件相比,管状电热管可节约5%的电热材料,而热效率可达到90%以上。
因此,从电热管的结构来看,金属管状电热管是目前使用Z广泛,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密封式电热元件,可成功的运用于工业、家用电器上,使用越来越广泛。希望更多的使用者对电热管的结构原理有了清楚的了解。
单位功率
电热管发热区管表面积单位功率:
管径 | 负荷值(Wcm平方) |
φ6~φ10 | ≤22 |
φ10.1~φ14 | ≤20 |
φ14.1~φ18 | ≤16 |
φ18.1~φ22 | ≤12 |
φ22.1~φ40 | ≤10 |
以上表面负荷泛指配合金属模具加热、水加热可以乘以2~2.5。空气加热则为50%~60%。
电热管的主要参数:
1.电源电压,V;
2.电源频率,Hz;
3.额定电压,V;
4.额定功率,kw;
5.工作温度,℃;
6.外径,(单头电热管的模具孔径),mm;
7.展开长度,mm;
8.外形尺寸,mm;
9.重量,kg。
对于如何研发更先进的电热管材质是很多企业都在攻关的难题。大多数的电热管普遍是使用合金的电热丝来作为发热体。优质的企业电热管都是以Z优质的合金电热丝作为发热体。而且还有引出棒在管内都是封装了氧化镁绝缘介质,以固定发热体的电热元件。在引出棒方面,其都是与发热体相连,供元件与电源,元件与元件连接用的金属导电零件。对于展开的长度都是元件图样上金属管的直线与弯曲长度的总和。
分类
1、按照出线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单头电热管和双头电热管。
2、按照材质分类,可以分为不锈钢电热管、石英电热管、铁氟龙电热管、钛电热管
3、按照外形分类,可以分为直型电热管、U型电热管、L型电热管、W型电热管、翅片电热管、异型电热管
4、按照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干烧电热管和水烧电热管
5、按照加热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常规电阻加热管和辐射电热管
注意事项
1、元件允许在下列条件下工作: A.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95%,无爆炸性和腐蚀性气体。B.工作电压应不大于额定值的1.1倍,外壳应有效接地。C.绝缘电阻≥1MΩ介电强度:2KV/1min。
2、电热管应做好定位固定,有效发热区必须全部浸入液体或金属固体内,严禁空烧。发现管体表面有水垢或结碳时,应及时清除干净再用,以免影晌散热而缩短使用寿命。
3、加热易熔金属或固态硝盐、碱、沥清、石腊等时,应先降低使用电压,待介质熔化后,才能升至额定电压。
4、加热空气时元件应交叉均匀排列,使元件有良好的散热条件,使流过的空气能充分加热。
5、加热硝盐时应考虑安全措施,预防爆炸事故。
6、接线部分应放在保温层外面,避免与腐蚀性、爆炸性介质、水份接触;引接线应能长期承受接线部分的温度及加热负载,接线螺丝紧固时应避免用力过猛。
7、元件应存放在干燥处,若因长期放置绝缘电阻低于1MΩ时,可在200℃左右的烘箱中干燥,或降低电压通电加热,直至恢复绝缘电阻。
8、电热管出线端的氧化镁粉,在使用场所避免受到污染物与水分渗入,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