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 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机 高低温I湿热实验箱天津生产公司产品用途:
该系列产品适用于航空航天产品、信息电子仪器仪表、材料、电工、电子产品、各种电子元气件在高低温或湿热环境下、检验其各项性能指标。
深圳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 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机 高低温I湿热实验箱天津生产公司箱体结构
箱体采用数控机床加工成型,造型美观大方,并采用无反作用把手,操作简便。
箱体内胆采用进口高级不锈钢(SUS304)镜面板,箱体外胆采用A3钢板喷塑,增加了外观质感和洁净度。
补水箱置于控制箱体右下部,并有缺水自动保护,更便利操作者补充水源。
大型观测视窗附照明灯保持箱内明亮,且利用发热体内嵌式钢化玻璃,随时清晰的观测箱内状况。
加湿系统管路与控制线路板分开,可避免因加湿管路漏水发生故障,提高安全性。
水路系统管路电路系统则采用门式开启,方便维护和检修。
门与箱体之间采用双层耐高温之高张性密封条以确保测试区的密闭。
箱体左侧配直径50mm或100mm的测试孔,可供外接测试电源线或信号线使用。(孔径或孔数须增加定货时说明)。
机器底部采用高品质可固定式PU活动轮。
主要技术参数与型号:
型号(CM) | AP-HX-80 | AP-HX-225 | AP-HX-408 | AP-HX-800 | AP-HX-1000 |
工作室尺寸 | 45*45*50 | 50*60*75 | 70*80*90 | 80*100*100 | 100*100*100 |
外型尺寸 | 120*110*165 | 130*115*190 | 145*140*2100 | 155*160*225 | 185*160*225 |
功率(-40℃) | 5.5(KW) | 6.0(KW) | 9.0(KW) | 10.5(KW) | 12.5(KW) |
性 能 指 标 | 温度范围 | A:-20℃~150℃ B:-40℃~150℃ C:-60℃~150℃ D:-70℃~150℃ |
湿度范围 | 30~98%R.H |
波动/均匀度 | ±0.5℃/±2℃ |
湿度偏差 | +2、-3%R.H |
升温速率 | 1.0~3.0℃/min |
降温速率 | 0.7~1.0℃/min | |
控 制 系 统 | 控制器 | 日本原装进口“优易控”品Pai温度仪表,7寸高清真彩液晶触摸显示屏 |
精度范围 | 设定精度:温度0.1℃、湿度1%R.H,指示精度:温度0.1℃、湿度1%R.H |
温湿度传感器 | 铂金电阻 PT100Ω/MV |
加热系统 | 全独立系统,镍铬合金电加热式加热器 |
加湿系统 | 外置隔离式,全不锈钢浅表面蒸发式加湿器 |
除湿系统 | 采用蒸发器盘管露点温度层流接触除湿方式 |
供水系统 | 加湿供水采用自动控制.且可回收余水.节水降耗 |
制冷系统 | 法国原装“泰康”全封闭风冷式单级/复迭压缩机制冷方式 |
循环系统 | 耐温低噪音空调型电机.多叶式离心风轮 |
使 用 材 料 | 外箱材质 | 优质碳素钢板.磷化静电喷塑处理/SUS304不锈钢雾面线条发纹处理 |
内箱材质 | SUS304不锈钢优质镜面光板 |
保温材质 | 聚氨脂硬质发泡/超细玻璃纤维绵 |
门框隔热 | 双层耐高低温老化硅橡胶门密封条 |
标准配置 | 多层加热除霜附照明玻璃视窗1套、试品架2个、测试引线孔(25、50、100mm)1个 |
安全保护 | 漏电、短路、超温、缺水、电机过热、压缩机超压、过载、过电流保护/控制器停电记忆 |
电源电压 | AC380V±10% 50±0.5Hz 三相五线制 |
使用环境温度 | 5℃~+30℃ ≤85%R.H |
控制系统
温湿度控制仪表采用日本原装进口“优易控”品Pai温度仪表,7寸高清真彩液晶触摸显示屏,荧幕操作简单,程式编辑容易,无须按键输入,屏幕直接触摸选项。
控制器操作界面设中英文可供选择,实时运转曲线图可由屏幕显示。
具有100组程式1000段999循环步骤的容量,每段时间设定Z大值为99小时59分。
资料及试验条件输入后,控制器具有荧屏锁定功能,避免人为触摸而停机。
具有RS-232或RS-485通讯界面,可在电脑上设计程式,监视试验过程并执行自动开关机等功能。
具有自动演算的功能,可将温湿度变化条件立即修正,使温湿度控制更为精确稳定。
制冷系统
制冷机采用法国原装“泰康”全封闭压缩机。
冷冻系统采用单元或二元式低温回路系统设计。
采用多翼式送风机QL送风循环,避免任何死角,可使测试区域内温湿度分布均匀。
风路循环出风回风设计,风压、风速均符合测试标准,并可使开门瞬间温湿度回稳时间快。
升温、降温、加湿系统完全独立可提GX率,降低测试成本,增长寿命,减低故障率。
符合标准
GB/T2423.1-2008 GB/T2423.2-2008 GB/T2423.3-2006 GB/T2423.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