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简介: 实现了石墨炉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将石墨炉和自动进样器结合为一个模块,解决了切换过程中的自动进样器调节和光路校正问题。这种经过上百个实验室工作检验的石墨炉系统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可以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配合使用,从高浓度的ppm级到痕量的ppt级都可以分析;原子化器无需切换,大大简化了操作。
创新的石墨炉可视系统 国内**的多媒体石墨炉可视系统可以直观地监视石墨管内部干燥、灰化、烧残过程中样液的动态演变,方便地观察自动进样器毛细进样针进入石墨管的Z佳部位和深度,及平台插入在石墨管中的位置,确保分析精度与石墨管的寿命,并是的培训工具。
全自动气体控制采用管内和管外两路气体分别控制,分析过程中管外保持通气,管内气体在原子化阶段停气,有效的保护石墨管,Z大限度延长其寿命,又可获得高分析灵敏度。
光学稳定性一体化的悬浮式避震光学平台设计,光学系统抗震能力增强,由温度变化造成的机械变形对光学系统的影响减少,即使长期使用光信号依然能保持稳定。
安全性气体压力不足报警,并自动停止升温。
冷却水量不足报警,并自动停止升温。
温度过热报警,并自动停止升温。
石墨炉温度控制技术PID技术的引入有效克服了电压波动对温度的影响使温控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能准确控制,外界电源的变化几乎对灵敏度和重复性无影响,测量数据重复性好。
分光系统 波长范围 | | 190-900nm | 单色器 | | 消像差C-T型单色器 | 光栅刻数 | | 1800条/mm | 光谱带宽 | | 0.1、0.2、0.4、0.7、1.0、2.0nm(6档自动切换) | 波长准确性 | | ±0.3nm | 波长重复性 | | 0.15nm | 分辨率 | | 光谱带宽在0.2nm时能分开锰双线(279.5nm和279.8nm) | 静态基线漂移 | | 0.002A/30min(Cu) | 背景校正系统 | | 自吸收和氘灯两种扣背景方式,可校正1A背景 | 元素灯 | | 6只灯自动切换,并可多灯同时预热 | 光学系统 | | 一体化的光学平台,全封闭光学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火焰分析 精密度 | | RSD<=0.8% | 特征浓度(Cu) | | 0.025ug/ml/1% | 检出限(Cu) | | 0.008ug/ml | 雾化器 | | GX玻璃雾化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墨炉分析 精密度 | | RSD<=3% | 特征量(Cd) | | 1.0×10E-12g | 检出限(Cd) | | 2.0×10E-12g | Z高加热速度 | | 2000℃/s | 原子化温度 | | 3000℃ | 石墨炉保护 | | 石墨炉可视系统、石墨炉意外瞬间断裂立即停止加热并提示报警 | 功能拓展 | | 可配氢化物发生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气特性 工作电压 | | 220V±22V | 主机功率 | | 200W | 主机尺寸 | | 700mm×550mm×530mm | 石墨炉功率 | | 5000W | 石墨炉尺寸 | | 280mm×550mm×450m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