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沉淀池填料用途
对斜管的学术探讨
近几个月来,我们邀请了一些专家对斜管这一话题进行了几次讨论,对技术性难关我们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下面逐一对斜管进行讨论: 1.斜管的水力负荷 大部分污水的水力特征是不易控制的因素。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集流范围相结合形成了流向污水厂的流量变化形式。通常污水流量在一天内是变化的。高峰常出现在白天,低谷则出现在黑夜。变化幅度随城市大小而异。城市愈小,变化幅度愈大。在一般的设计中,高峰值约为平均流量的200%,Z低值约为平均流量的50%。污水流量还随季节变化,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 在合流制管道系统中,雨水的流量大,足以破坏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若要保证出水的质量,有必要将过大的流量转移到雨水调节池中去,当流量回跌到Z大允许流量之下时,再将调节池中的雨水在控制状态下抽送到处理构筑物。雨水的贮存增加了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在分流制系统中,雨水的渗入也会引起运行问题。 很多处理厂用泵来提升污水进入处理厂,由于没有选好泵产生了很多问题。小厂往往只有二个人流泵,一个运行,一个备用。以前通常按每日高峰时的流量选用,该时的流量为平均流量的2~3倍,这样,活性污泥法系统必须承受周期性的冲击负荷,对运行十分不利。应该选用同样型号的几台泵,并和泵前集水井的容积相配合,使进入的变化较大的流量,通过井和泵的配合调蓄后,得到相对较稳定的流量。有时专门设置调节池平衡一日内的流量变化。近年来,螺旋泵再次显示了可提供可变的流量而无需专门设备的优点,但问题是水头相对较小。 水力负荷的变化影响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当流量增加时,污水在曝气池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影响出水质量,同时影响曝气池的水位。若为机械表面曝气机,由于水位的变化,它的运行就变得不稳定。水力影响的主要部分是二次沉淀池。 2.斜管的有机负荷 曝气区容积的计算,早以经验的曝气时间作为主要的设计参数。有了曝气时间(即停留时间),再乘上设计流量,就可得到曝气池的容积。现在则常以污泥的有机负荷率N作为设计参数。 设计中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污泥负荷率和MLSS的设计值。从公式可知,这两个设计值采用得大一些,曝气池所需的体积可以小一些。污泥有机负荷率的大小影响处理效率。根据经验,当采用活性污泥法作为完全处理时,设计的污泥负荷率一般不大于0.5kg(BOD5)/kg(MLSS)?d如果要求氮素转入硝化阶段,一般采用0.3kg(BOD5)/kg(MLSS)?d,通常称为常负荷。有时为了减小曝气池的容积,可以采用高负荷,即污泥负荷率采用1以上。采用高的污泥负荷率虽可减小曝气池的容积,但出水水质要降低,而且使剩余污泥量增多,增加了污泥处置的费用和困难,同时,整个处理系统较不耐冲击,造成运行中的困难。因此,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科技人员不主张采用高负荷系统。有时为避免剩余污泥处置上的困难和要求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可靠,可以采用低的污泥负荷率(<0.1),把曝气池建得很大,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维持较高,可以基本上没有剩余活性污泥,这就是延时曝气法。(图6-25)显示了污泥负荷与BOD5,去除率,污泥龄及污泥产量的关系。
关于斜管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绝不是耸人听闻
微生物平均停留在斜管中的时间(MCRT) 微生物在斜管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又称泥龄,是活性污泥法系统设计和运行中重要的参数之一。选择一定的有机负荷率和一定的MLSS浓度,就相应决定了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因而有机负荷率和斜管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生物平均停留在斜管中的时间是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单位是d。例如,活性污泥总量为5000kg,每日排泥为500kg,则微生物的停留时间为10d。这也说明,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每日更新十分之一。停留时间愈短,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更新愈快,愈年轻。微生物平均停留在斜管中的时间至少等于水力停留时间,此时,曝气池内的微生物浓度很低,大部分微生物是充分分散的。当用回流使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大于水力停留时间时,微生物浓度增加,改善了微生物的絮凝条件,提高了微生物在二沉池中的固液分离性能。但过长的泥龄使微生物老化,絮凝条件恶化,并增加了惰性物质引起的浊度。根据这个现象,微生物的停留时间应足够的长,促使微生物很好的絮凝,以便重力分离,但不能过长,过长反而促使絮凝条件变差。 经验已经表明,通常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约为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延时曝气系统的比例为30:1,甚至为40:1。对于高负荷系统,其比例接近10:1。通常活性污泥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对城市污水来讲,为4-6h,则相应的微生物停留时间为3.3~5 d。延时曝气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4h,则微生物停留时间为30d左右。高负荷系统曝气时间为2-3h,微生物停留时间约为1d。这些是经验的数值。 计算活性污泥法系统的MCRT是否应包括二沉池中的活性污泥量呢?无疑在二沉池中有着可观的活性污泥量,但由于氧的浓度很低,微生物代谢可以忽略。因而在评价时,不能只看到活性污泥总量,而要看条件。正由于此,大多数活性污泥法系统设计时,只根据曝气池的污泥来计算MCRT。但在接触稳定系统中,因为混合池和再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同,MLSS浓度也不同,且二次沉淀池经常用作污泥调蓄池,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混合池和再曝气池的运行数据计算MCRT发现变化很大,而考虑沉淀池污泥量后,则MCRT比较稳定,这个问题还值得研究。其它大部分活性污泥法系统以天计的总有机负荷和剩余污泥量变化不大,每天计算的MCRT值比较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