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式热量表的计量精度
由于整体式热量表的各计量部件在逻辑上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它的精度必须由标准装置一次性给出,它的误差极限分别由下述公式给出:
一级表:E=(示值-标准值)/标准值*100%
二级表:E=(示值-标准值)/标准值*100%
三级表:E=(示值-标准值)/标准值*100%
其中:E——相对误差极限,%
可防冻:可在供暖期按需设置阀门角度保持一定的流量,使供热管网保持循环状态,防止管网被冻;
5) 可清洁:可设定定期旋转或其他可行的清洁技术,防止水锈、水垢,起到清洁作用,确保控制器在质保期内正常工作;
6) 可查询:可本地/远程查询日、周、月、季用热户的采暖温度、采暖热量、采暖费用等;
- 通断时间面积法的原理
通断时间面积法是一种“采暖名义耗热量”的分摊算法,之所以称其为“名义耗热量”,是因为基于楼栋热计量和通断时间面积法计算出的热用户分摊热量,不代表该热用户的采暖实际耗热量,而是从“采暖需求相同、缴纳热费应相同”的热计量收费策略上来说的该热用户应缴费的热量,该分摊热量与户用热量表测量热量的数值不同,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户用热量表测量的耗热量经位置修正系数修正后的热量值。 通断时间面积法与户用热量表法的理论基础不同,户用热量表的理论基础是对热用户按耗热量收费:也就是按热用户的采暖消耗热量多少收取采暖费用。悖论:追求精度的户用热量表读出的数据,又不得不采用模糊的位置修正系数加以平衡。“通断时间面积法”的理论基础是对用户按供热需求收费:用户的室内采暖温度代表的是用户的采暖需求,而基于楼栋热计量的“通断时间面积法”实质结果是:采暖热舒适度相同的用户热费相同,不需修正,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