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条件
常温常压下运行,工作电压:220V;
实验前先培养一定量的活性污泥。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构造和主要工艺参数;
2、掌握操作组成的处理流程,观察污水、污泥和空气在处理过程中的举动;
3、加深对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工作原理
集水箱、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推流式曝气池、竖流式二池、污泥浓缩池、厌氧消化池、污泥回流系统、达标排放等工艺流程组成。
普通活性污泥法是在废水的自净作用原理下发展而来的。废水再经过沉砂池、初沉等工序进行一级处理,去除了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BOD后进入一个人工建造的池子,池子犹如河道的一段,池内有无数能氧化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同天然河道相比,这一人工的净化系统效率极高,大气的天然复氧根本不能满足这些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耗氧需要,因此在池中需设置鼓风曝气或机械翼轮曝气的人工供氧系统,池子也因此而被称为曝气池。
废水再曝气池停留一段时间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绝大多数被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成无机物,随后即进入另一个池子——沉淀池。在沉淀池中,成絮状的微生物絮体——活性污泥下沉,处理后的出水——上清液即可溢流而被排放。
为了使曝气池保持高的反应速率,必须使曝气池内维持足够高的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为此,沉淀后的活性污泥又回流至曝气池前端,使之与进入曝气池的废水接触,以重复吸附、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在这一正常的连续生产(连续进水)条件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不断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由于合成作用的结果,活性污泥数量不断增长,因此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量越积越多,当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应适当排放一部分,这部分被排去的活性污泥常称作剩余污泥。
曝气池中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2~3g/L,废水浓度高是采用较高数值。废水再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采用4~8h,视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而定。回流污泥量约为进水流量的25%~50%,视活性污泥含水率而定。
曝气池中水流是纵向混合的推流式。在曝气池前端,活性污泥同刚进入的废水相接触,有机物浓度相对较高,即供给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食料较多,所以微生物生长一般处于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后期或稳定期。由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气时间比较长,当活性污泥继续向前推进到曝气池末端时,废水中有机物已几乎被耗尽,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它的活动能力也相应减弱,因此,在沉淀池中容易沉淀,出水中残剩的有机物数量较少。处于饥饿状态的污泥回流入曝气池后又能够强烈吸附和氧化有机物,所以普通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都很高,可达到90%~95%。
普通活性污泥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1、对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2所供的氧不能充分利用,因为在曝气池前端废水水质浓度高、污泥负荷高、需氧量大,而后端则相反,但空气往往沿池长均匀分布,这就造成前端供氧不足、后端供氧量过剩的情况。因此,在处理同样数量时,同其他类型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曝气池相对庞大,占地多,能耗费用高。
四、技术参数
1、处理水量:10~20L/H ;
2、功率:1300W(220V);
3、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0.15~0.25;
4、污泥回流比:50~200% ;
进水 出水 效率
BOD5:100~200mg/L 10~40mg/L ≥92%
COD: 180~400mg/L 20~50mg/L ≥88%
SS: 80~160mg/L 8~18mg/L ≥90%
pH: 6~9 6~9
五、产品规格与配置
主体包括:格栅1套、沉砂池1套、初沉池1套、推流式曝气池1套、竖流式二沉池1套、中间水箱 1 套、活性炭过滤器 1 套、污泥浓缩池1套、厌氧消化池1套、污泥回流等组成。
配件:PVC配水箱 2只、进水泵 3台、细格栅1套、旋流直流电机1台、调速电动机及不锈钢搅拌器 3 套、低噪音充氧泵1台、陶瓷微孔曝气器3套、沼气流量计 1 台、转子流量计 2 只、气体流量计1只、污泥回流蠕动泵1台、厌氧消化直流搅拌减速电机1台、脉宽变频直流调速器1套、不锈钢搅拌器1套、可编程控制器 1套、金属电控制箱 1只、漏电保护开关1套、按钮开关 5只、电源电压表 1只、电源线1批、PVC连接管道、活接、弯头、直接、阀门1批、带移动轮不锈钢台架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