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采用琼脂斜面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一些适合产孢子的营养成分,如麸皮、豌豆浸汁、蛋白胨和一些无机盐等。碳源和氮源不要太丰富(碳源约为1%,氮源不超过0.5%),碳源丰富容易造成生理酸性的营养环境,不利于放线菌孢子的形成,氮源丰富则有利于菌丝繁殖而不利于孢子形成。一般情况下,干燥和限制营养可直接或间接诱导孢子形成。放线菌斜面的培养温度大多数为28 ℃,少数为37 ℃,培养时间为5~14天。
霉菌的孢子培养,一般以大米、小米、玉米、麸皮、麦粒等天然农产品为培养基。这是由于这些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较适合霉菌的孢子繁殖,而且这类培养基的表面积较大,可获得大量的孢子。霉菌的培养一般为25~28 ℃,培养时间为4~14天。
摇瓶种子进罐,常采用母瓶、子瓶两级培养,有时母瓶种子也可以直接进罐。种子培养基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并易被菌体分解利用,氮源丰富有利于菌丝生长。原则上各种营养成分不宜过浓,子瓶培养基浓度比母瓶略高,更接近种子罐的培养基配方。
种子罐种子制备的工艺过程,因菌种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一级种子、二级种子和三级种子的制备。孢子(或摇瓶菌丝)被接入到体积较小的种子罐中,经培养后形成大量的菌丝,这样的种子称为一级种子,把一级种子转入发酵罐内发酵,称为二级发酵。如果将一级种子接入体积较大的种子罐内,经过培养形成更多的菌丝,这样制备的种子称为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转入发酵罐内发酵,称为三级发酵。同样道理,使用三级种子的发酵,称为四级发酵。
迟缓爱德华氏菌品Pai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CJ: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的
牛肾细胞;MDBK
牛肾细胞;MDBK(NBL-1)
牛陀螺状细胞;BT
牛胚气管细胞;EBTr (NBL-4)
牛肾细胞;MDBK
牛肾细胞;MDBK(BVDV-free)
牛肾细胞;MDBK
大额牛肾细胞;BFR-K1
大额牛肺细胞;BFR-L1
大额牛皮肤细胞;BFR-S3
黄牛皮肤细胞;BTA-S2
瘤牛皮肤细胞;BIN-S1
牦牛皮肤细胞;BMU-S1
荷兰黑白花奶牛牛肺细胞;DCL1
白牦牛皮肤细胞;Yak-2
大额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BOS-1
大额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BOS-2
婆罗门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BOS-3
婆罗门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BOS-4
大额牛与婆罗门牛杂交F1代皮肤成纤维样细胞;BOS-5
大额牛与婆罗门牛杂交F1代皮肤成纤维样细胞;BOS-6
水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WB-S1
水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WB-S2
水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WB-S3
水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WB-S4
水牛皮肤成纤维样细胞;WB-S5
猴源细胞
SV40转化的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非洲绿猴肾细胞;CV-1
非洲绿猴肾细胞;BS-C-1
SV40转化的非洲绿猴肾细胞;COS-1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
猴肾细胞;Vero IgCD4
猴肾细胞;vero IgRCD4-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76
非洲绿猴肾细胞;CV-1
非洲绿猴肾细胞;GL-37
恒河猴肾细胞;LLC-MK2
非洲绿猴肾细胞;BS-C-1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
SV40转化的非洲绿猴肾细胞;COS-1
SV40转化的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
EB病毒转化的绒猴淋巴细胞;B95-8
恒河猴肾细胞;LLC-MK2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非洲绿猴肾细胞;CV-1
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1008 (E6)
迟缓爱德华氏菌品Pai恒河猴胚肾细胞;FRhK-4 [FRhK4]
长尾绿猴胚胎细胞;4179
长尾绿猴肾细胞;4647
非洲绿猴肾细胞(SV40转化);COS-1 [COS1]
EB病毒转化的绒猴淋巴细胞;B95-8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非洲绿猴肾细胞;BS-C-1
迟缓爱德华氏菌品Pai基本概念。
(1) 菌群:由多种细菌混合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细菌群体,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细菌及他们之间的过渡类型。
(2) 菌属:菌种的上一级分类,通常性状相近、亲缘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如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乳杆菌属等。
(3)是细菌Z基本的分类单位,通常指表型特征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一类细菌群体,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当涉及到细菌保存时,菌种是指细菌的种子(用来长期保存)资源。
(4) 菌型:同一菌种的不同细菌,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小差异的为同一菌型,通常一个菌种内的细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菌型。
(5) 菌株: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系培养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