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IP3L抗原,促凋亡BNIP3L蛋白抗原
抗原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性的强弱与抗原分子的大小、化学成分、抗原决定簇的结构、抗原与被免疫动物亲缘关系的远近等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抗原的分子量愈大、化学组成愈复杂、立体结构愈完整以及与被免疫动物的亲缘关系愈远,则抗原性愈强。抗原的物理状态也对抗原性发生影响,例如蛋白质,聚合状态的比单体的抗原性强,一般球形分子的比纤维形分子的抗原性强。抗原加入佐剂改变物理状态后,抗原性也得到增强。例如,分子量高达10万的明胶由于缺乏苯环氨基酸,稳定性较差,在进入机体后容易被酶降解成低分子物质,如果加入少量酪氨酸(苯环氨基酸),就能增强其抗原性。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是指在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分子,包括:胚胎性蛋白、糖蛋白抗原、鳞状细胞抗原等,常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肿瘤相关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可微量合成,而在肿瘤细胞增殖时高度表达,因此称为”相关抗原“。来源于同一组织类型的肿瘤,在不同个体中具有相同的肿瘤相关抗原。
BNIP3L抗原,促凋亡BNIP3L蛋白抗原
自发现抗体后,用血清学方法在体外实验,证明了天然抗原与其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这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学现象,称这种特性为抗原的抗原性。在早期由于尚未建立对蛋白质抗原进行分析的方法,为研究抗原性的化学本质造成了困难。奥地利免疫化学家Landsteiner在本世纪20年代创建了人工结合抗原,并应用血清学方法对抗原性的化学本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大量知识,为天然抗原化学性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HAV病毒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形态,实心颗粒有完整病毒,有传染性;空心者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HAV病毒有四个蛋白,其中VP1基因主要为病毒核壳蛋白基因,含有中和抗体的的抗原决定簇。尽管有四个基因型,但其抗原性相似,故HAV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Brn-2抗原,大脑蛋白2抗原
BRN3A抗原,转录因子Brn3蛋白抗原Brn3α
BRN3B抗原,脑特定蛋白Brn3B抗原
BRN4抗原,脑转录因子4蛋白抗原
BRP44L抗原,脑蛋白44样蛋白抗原
BRP44抗原,脑蛋白44抗原
BRPF3抗原,BRPF3蛋白抗原
Brs3抗原,蛙皮素受体3抗原
BRSK1抗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AD-B抗原
BRSK2抗原,脑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29抗原
Brucella抗原,布氏杆菌菌体蛋白抗原
BRWD3抗原,智力发育调节相关蛋白BRWD3抗原
BSCL2抗原,先天性脂肪代谢障碍蛋白2抗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17)
BSEP抗原,胆汁酸盐输出泵/ATP结合盒转运蛋白11抗原
BSPRY抗原,BSPRY蛋白抗原
BST1抗原,基质干细胞抗原1抗原
BST2抗原,基质干细胞抗原2抗原
BSX抗原,脑特异性同源蛋白BSX抗原
BTB domain containing 5抗原,锌指蛋白47抗原
BTBD10抗原,BTB/POZ结构域蛋白10抗原
BTBD14A抗原,BTBD14A蛋白抗原
BTBD15抗原,锌指蛋白851抗原
BTBD17抗原,BTB/POZ结构域蛋白17抗原
BTBD19抗原,BTB/POZ结构域蛋白19抗原
BTBD1抗原,BTB/POZ结构域蛋白1(丙型肝炎病毒的NS反转录蛋白8)抗原
BTBD3抗原,BTB/POZ结构域蛋白3抗原
BTBD6抗原,BTBD6蛋白抗原
BTBD7抗原,BTB/POZ结构域蛋白7抗原
BTD抗原,生物素酶抗原
BTF3抗原,转录因子BTF3抗原
BTG1抗原,B细胞迁移基因1抗原
BTG2抗原,B细胞迁移基因2抗原
BTG3抗原,高表达神经上皮蛋白BTG3抗原
BTG4抗原,B细胞迁移基因4抗原
BTN2A1抗原,嗜乳脂蛋白2亚型A1抗原
BTN2A2抗原,嗜乳脂蛋白亚家族2成员A2抗原
BTNL2抗原,嗜乳脂蛋白样2抗原
BTNL3抗原,嗜乳脂蛋白样3抗原
BTNL8抗原,嗜乳脂蛋白样8抗原
BTNL9抗原,嗜乳脂蛋白样9抗原
BTR1抗原,钙粘蛋白相关蛋白受体BTR1抗原
BTRC2抗原,BTRC2蛋白抗原
Bub1抗原,纺锤体检查点蛋白抗原
Bub3抗原,有丝分裂蛋白BUB3抗原
BubR1抗原,有丝分裂检验点蛋白BubR1抗原
Butyrylcholinesterase (NT)抗原,丁酰胆碱酯酶抗原(N端)
BXDC1抗原,BXDC1蛋白抗原
BXDC2抗原,BXDC2蛋白抗原
BZW1抗原,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BZW1抗原
BZW2抗原,BZW2蛋白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