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Lactalbumin抗原,乳清蛋白α抗原
结合特异性抗原:抗体与其他免疫球蛋白分子区别,就在于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导致生理或病理效应;在体外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可见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抗体是靠其分子上的特殊的结合部位与抗原结合的。激活补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借助暴露的补体结合点去激活补体系统、激发补体的溶菌、溶细胞等免疫作用。结合细胞: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可结合不同种的细胞,产生不同的疚,参与免疫应答。可通过胎盘及粘膜:免疫球蛋白G(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中,使胎儿形成自然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A(IgA)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是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具有抗原性:抗体分子是一种蛋白质,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能。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各具有不同的抗原性。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不耐热,60~70℃即被破坏。各种酶及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的物质,均能破坏抗体的作用。抗体可被中性盐类沉淀。在生产上常可用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清中沉淀出含有抗体的球蛋白,再经透析法将其纯化
alpha Lactalbumin抗原,乳清蛋白α抗原
抗原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性的强弱与抗原分子的大小、化学成分、抗原决定簇的结构、抗原与被免疫动物亲缘关系的远近等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抗原的分子量愈大、化学组成愈复杂、立体结构愈完整以及与被免疫动物的亲缘关系愈远,则抗原性愈强。抗原的物理状态也对抗原性发生影响,例如蛋白质,聚合状态的比单体的抗原性强,一般球形分子的比纤维形分子的抗原性强。抗原加入佐剂改变物理状态后,抗原性也得到增强。例如,分子量高达10万的明胶由于缺乏苯环氨基酸,稳定性较差,在进入机体后容易被酶降解成低分子物质,如果加入少量酪氨酸(苯环氨基酸),就能增强其抗原性。
alpha Lactalbumin抗原,乳清蛋白α抗原
Alpha neoendorphin抗原,α -新内啡肽抗原
Alpha s1 Casein抗原,α-s1酪蛋白抗原
Alpha s2 Casein抗原,α-s2酪蛋白抗原
ALPK3抗原,α蛋白激酶3抗原(心肌)
ALR抗原,肝再生增强因子抗原
ALS2CR1抗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1抗原
ALS2CR2抗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2(2号染色体)抗原
ALS2CR3抗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3抗原
ALS2CR4抗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4抗原
ALS2CR8抗原,肌萎缩侧索硬化2染色体区域候选蛋白8抗原
ALS2抗原,肌萎缩侧索硬化蛋白2抗原
ALT1抗原,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抗原
Alx1抗原,软骨蛋白1抗原
AMACR抗原,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抗原
AMBN抗原,釉基质蛋白抗原
AMBRA1抗原,自噬相关基因AMBRA1抗原
AMHR2抗原,缪勒激素2型受体抗原
AMH抗原,Muellerian缪勒管激素YZ因子抗原
AMIGO1抗原,粘附分子IgG样结构域蛋白1抗原
AMIGO2抗原,粘附分子IgG样结构域蛋白2抗原
AMIGO3抗原,粘附分子IgG样结构域蛋白3抗原
Aminoacylase 1抗原,氨基酰化酶1抗原
Amisyn抗原,突触融合结合蛋白6抗原
AMN1抗原,细胞核重定位及纺锤体检查点蛋白AMN1抗原
AMPD1抗原,腺苷单磷酸脱氨酶1抗原
AMPD3抗原,红细胞腺苷脱氨酶3抗原
Amphetamine(2A3F)抗原,苯丙铵单克隆/安非它明抗原
AMSH抗原,信号转导衔接结合蛋白抗原
AMY2A抗原,α淀粉酶抗原
Amylin抗原,糖尿病相关肽/胰岛淀粉样肽抗原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抗原,APP/ABPP淀粉样肽前体蛋白抗原
ANAPC1抗原,细胞周期末期促进复合蛋白APC1抗原
Androgen receptor抗原,雄激素受体抗原
ENPP2抗原,自分泌运动因子抗原
ANGEL1抗原,ANGEL1蛋白抗原
ANGEL2抗原,ANGEL2蛋白抗原
Angiomotin抗原,血管动蛋白抗原